心梗、脑梗作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病多与血管堵塞、血流不畅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痰浊”“血瘀”“气虚”等病机密不可分,而现代医学则通过监测关键指标、规范用药来降低风险。想要远离这两类疾病,需中西医结合,既盯紧核心指标,又合理使用预防药物,为心脑血管筑起“防护墙”。
一、盯紧4个核心指标,提前预警血管风险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并非毫无征兆,通过定期监测4个核心指标,可及时发现血管异常,避免病情进展。
1、血压:血管健康的“晴雨表”
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若长期超过140/90mmHg,会持续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风险。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痰湿内阻”有关,常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需通过调整饮食、情绪及药物控制血压稳定。
2、血糖:代谢健康的“关键阀”
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长期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弹性,导致血管狭窄、堵塞,尤其易引发微小血管病变。中医将高血糖归为“消渴”范畴,多因“阴虚燥热”“脾肾两虚”所致,除控制血糖外,还需兼顾滋阴、健脾、祛湿,改善整体代谢状态。
3、血脂:血管堵塞的“隐形杀手”
血脂重点关注总胆固醇(正常<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3.4mmol/L,高危人群需<1.8mmol/L)、甘油三酯(正常<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直接导致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则易引发血栓,诱发心梗、脑梗。中医认为,高血脂属“痰浊”范畴,与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停有关,需通过降脂药物及健脾化痰调理。
4、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栓形成的“预警信号”
D-二聚体正常参考值为<0.5mg/L,若数值升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血栓形成风险,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术后或有血栓病史的人群,需警惕心梗、脑梗发作。中医认为,凝血功能异常多与“血瘀”相关,需通过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二、用好6类预防药,中西医结合守护血管
预防心梗、脑梗需根据风险等级,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其中既有现代医学的基础用药,也有中医的调理方药,二者结合可提升预防效果。
1、降压药:稳定血压,保护血管内皮
西药:常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可直接降低血压,减少血管损伤;
中药:针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2g、石决明15g等)平肝潜阳;“痰湿内阻”型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9g、白术12g、天麻10g等)健脾化痰,辅助稳定血压。
2、降糖药:控制血糖,减少血管病变
西药: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胰岛素依赖型需注射胰岛素,避免高血糖损伤血管;
中药:阴虚燥热型可选用玉泉丸(葛根15g、天花粉12g、麦冬10g等)滋阴清热;脾肾两虚型可选用金匮肾气丸(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2g等)健脾益肾,辅助调节血糖。
3、降脂药: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西药: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为首选,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
中药:痰浊内阻型可选用血脂康胶囊(含红曲,具有调节血脂作用),或自拟方(山楂15g、丹参12g、决明子10g等)活血化瘀、化痰降脂。
4、抗血小板药:预防血栓形成
西药:阿司匹林(75-100mg/日)为基础用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高危人群可联合氯吡格雷,增强抗栓效果;
中药:可选用丹参滴丸(丹参、三七、冰片)、通心络胶囊(人参、水蛭、全蝎等),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辅助预防血栓。
5、抗凝药:高危人群的“血栓防护盾”
西药:针对房颤、深静脉血栓患者,常用华法林、利伐沙班等,预防血栓脱落引发脑梗、肺栓塞;
中药:可选用三七粉(3-5g/日,冲服)、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6、补气活血药:改善气血,增强血管功能
中医认为,“气虚则血行无力,血瘀则血管不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气虚血瘀证,表现为乏力、胸闷、肢体麻木。可选用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6g等)补气活血,或参松养心胶囊(人参、麦冬、丹参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从根本上改善血管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三、预防关键:指标监测与生活调理并重
药物预防需建立在指标监测的基础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脑血管专项检查,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同时,需配合生活调理: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规律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促进气血运行;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怒伤肝”“忧伤心”,从多方面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心梗、脑梗的预防是长期工程,需中西医结合,既通过指标监测及时发现风险,又通过规范用药控制病情,同时配合生活调理改善体质。只有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真正远离心脑血管疾病,守护生命健康。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