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生于1907年11月16日,陕西华县会同坊村一户贫困农家之子。家境衰败,他年幼时便为他人看管瓜地,获得少量报酬,然而渴求知识,总在闲暇时刻钻研学问。
十二岁那一年,在宗亲们的资助下,他得以进入华县高等小学就读,学业表现十分出色。1925年,胡琏秉持孙中山先生救国的理念,远行至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等人成为同窗学友。
黄埔军校的严格操练和革命气息锤炼了他的决心,他在那里打下了军旅生涯的根基。离开学校后,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参与了北伐战役,从一名普通排官开始,依靠英勇作战逐渐声名鹊起。
1928年,胡琏被提拔为第十一师的连队负责人,当时陈诚正好出任该师的副指挥官。陈诚对他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能力十分看重,便将他收为部下。胡琏跟随陈诚投身于蒋桂战役、蒋冯战役以及中原战役,多次取得显著战绩,职位得到晋升,成为了营级军官。
第十一师改组为第十八军,陈诚担任军首,胡琏成为“土木系”中坚力量。抗战起事后,他带领部队参与沪战,固守罗店一带,派遣突击队摧毁敌军装甲车,激战一个多月,阵地惨烈,罗店得名“血肉场”。
1943年5月,石牌防御战是他从军生涯的顶点时刻。他带领第十一师驻守长江险要的石牌地段,遭遇日军第三十九师团的疯狂进攻,凭借地形优势修筑防御工事,以迫击炮和机枪进行激烈反击,消灭了一千多名敌人,迫使日军撤兵。这场胜利守护了四川的入口,胡琏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并被提拔为第十八军副军长,1944年又升任军长职务。
第十八军位列国民党五支重要部队之中,武器装备完善,作战能力突出。胡琏管理军队严格,擅长鼓舞部队精神,使这支部队成为国民党中的优秀力量。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第十八军改组为整编第十一师,拥有三万多名士兵,全部配备美国武器装备,还有七千匹牲口,数百台坦克和火炮。蒋介石创建了“胡琏兵团”,交给了它灵活作战的任务。
胡琏用兵十分机敏,战场洞察力很强,经常在解放军即将合围时主动撤离,多次打乱解放军的部署安排。1946年9月,他带领部队攻打鲁西解放区,在张凤集遭遇晋冀鲁豫野战军,损失了一个整建制的部队,但他立刻组织部队回撤,防止遭受更严重的损伤。华东野战军评价他“像狐狸一样狡猾,似老虎般凶猛”,可见他确实难以对付。
胡琏的自信心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达到了极盛状态,他判断解放军的指挥能力并不突出,甚至夸口说一个装备美式武器的国民党部队足以对抗解放军两个师。
在孟良崮战斗里,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华野彻底消灭,胡琏未能及时驰援,所属部队因而受挫。这场战役虽然没有直接针对胡琏本人,却让他开始意识到华野的强大作战能力。
他跟粟裕的军事对抗从此开始变得非常尖锐,每一次战斗都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7年7月,南麻之战让胡琏和粟裕有了首次正面交手的机会。孟良崮一役过后,华野成功消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部队士气高涨。国民党方面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派遣大量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攻势,其中整编第十一师担当了先锋角色。
粟裕迅速察觉到消灭敌人的好机会,召集了第二纵队、第六纵队、第七纵队、第九纵队以及特种纵队,集合了王必成、许世友、韦国清等杰出将领,组建了精干队伍,决心将胡琏兵团全部歼灭。
南麻位于沂蒙山区,那里丘陵众多,地势错综复杂。胡琏事先已经做了准备,带领部队建造了一千多个子母堡,防御设施非常密集,看起来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他认为华野可能会集中兵力发起进攻,因此花费了二十多天时间加固防御工事,补充弹药,打算长期固守。
7月17日晚上,战斗正式开始,华东野战军炮火十分强烈,特种纵队的迫击炮集中攻击子母堡,解放军不断发动进攻,到18日早上,第九纵队夺取了荆山,第六纵队占据了凤凰山,第二纵队向埠村方向推进,许多外围的警戒阵地相继被攻破。
胡琏督促部队坚守核心位置,物资匮乏之际,他指示战士们以冷兵器替代实弹。第十一旅的杨伯涛将军将闲置的枪械弹药支援给邻部,以此维持战局。此番交锋极为残酷,交战双方损失巨大。
七月份第二十天,华野计划实施全面攻击,然而遭遇连绵阴雨,时日长达七天八夜。雨水致使山道变得泥泞不堪,华野的火炮设备难以运送到前沿阵地,弹药也因受潮而失去效能,整体进攻部署因此受阻。
胡琏把握住有利时机,收缩了正面战线,并加固了防御工事。国民党军从潍县向南推进,蒋介石本人发出命令进行支援,华东野战军在此战中损失超过一万名士兵,粟裕认为如果继续猛烈进攻会造成巨大伤亡,因此在7月21日下达了撤退的指令。这场战斗中华东野战军消灭了敌军九千余人,自身也付出了超过一万的伤亡代价,是解放战争中罕见的失败战役。
胡琏意外得以幸存,却没料到真正负责指挥这场战役的是粟裕,他误把对手认作陈毅,战事结束后向蒋介石夸耀说整编第十一师明显强过第七十四师,认为解放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蒋介石听后称赞道“只要胡伯玉还在,我就能安心无忧”。
粟裕仍然坚持消灭胡琏的方案,华野在豫东战事中击溃敌军九万人,国民党部队斗志消沉,许多部队选择避开华野的锋芒,胡琏的部队受到重创,组织架构重新调整为第十八军
1948年9月,国民党创设第十二兵团,该兵团囊括第十八军等武装力量,胡琏以为会出任该兵团统帅,实际却因资历欠缺,司令之位由黄维担当。
黄维是黄埔军校的首届毕业生,曾经担任过第十八军的师长职务,然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他长时间未能参与前线作战,导致指挥能力变得生疏。胡琏对此表示不满,十月底他以探望病重的父亲为由,向部队请了假,前往武汉。
淮海战事起,蒋介石紧急传唤胡琏前往双堆集负责指挥工作。胡琏于十二月一日搭乘小型飞行器到达作战区域,召集军官们传达蒋介石坚持防守的命令,并对部队配置进行了重新安排。
解放军攻势迅猛,粮食弹药不足,空中投放物资削减,形势变得严峻。12月7日,黄维派遣胡琏飞往南京通报危急状况,敦促增派援军。12月9日,胡琏再度飞回双堆集,转达蒋介石允许部队突围的命令。
12月12日,粟裕和刘伯承安排华野和中野实施全面进攻。胡琏骑乘老旧车辆实施突围引导,黄维的新式车辆发生故障,他因此被俘获。胡琏带领残余部队向西南方向冲击,后背遭到射击,身受重伤,夺取一条小船沿涡河逃走。
后来,医生从他后背清除了三十二块弹片,情况万分危急,几乎伤及心脏部位。第十二兵团遭遇全军覆灭,只有八千名士兵成功突围。粟裕领导华野部队消灭了四十四万名敌人,毛主席评价他“淮海战役,粟裕是最大功臣”。
淮海大战结束后,胡琏前往上海就医,身体状况慢慢好转。他向蒋中正申请重新组建第十二兵团,得到许可后,着手在浙江和福建两地征召新兵。
1949年5月,他重新组建了第十军和第十八军,7月带领部队撤往广东兴宁,开始构筑纵深防御体系。9月,第十二兵团转移至潮汕地区,10月在古宁头会战中成功抵御了解放军的登陆攻势,这是国民党在战争后期难得的一次胜利。胡琏因此获得晋升,成为陆军中将,出任金门防卫总司令,其声望达到了当时的高峰。
胡琏着手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查阅相关资料,逐个回顾南麻战事与淮海战事。资料揭示,南麻战事的周密安排、淮海战事的致命合围,甚至背部那三十二块弹片,都牵涉到粟裕及其所率部队。
他慢慢察觉到,那些多次让他差点遭遇毁灭性失败的敌人,其实正是被他小瞧过的粟裕。胡琏的儿子胡之光说,老胡在台北的家里书房里,常常一个人对着那三十二块弹片发呆,感叹道:“跟粟裕比起来,我们真是差远了,国民党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能打仗的。”
他在《泛述古宁头之战》《金门忆旧》等作品里,完全不讲到粟裕和双堆集战役,由此可知他心里藏着很深的疙瘩。
粟裕和胡琏的交锋,既是军事谋略的高潮碰撞,也是社会变迁的生动写照,战斗的输赢不仅关乎将领的才能,更在于民众的支持和信念的支撑。
参考资料粟裕生平及相关文章.人民网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