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好运气,好事连连!点赞关注,开启你的幸运人生!
当难民二字触动心弦,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悲惨景象。然而,中国学者龙涛在巴基斯坦阿富汗难民聚集区的亲身经历,却狠狠地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这里并非只有绝望与贫困,而是隐藏着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
初抵巴基斯坦龙涛就被一幕惊得冷汗直流——一名手持残破刀具的难民,竟觊觎他脚上的气垫鞋!这与他预想中“人人饥寒交迫”的画面,简直是天壤之别。很快,他意识到这并非孤例。一些难民早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盘踞在当地的交通、市场乃至房地产领域,垄断公交线路,经营菜市场,修理汽车,日子甚至比巴基斯坦本地居民还要滋润。
更令人侧目的是那些拥有学历和技能的“精英难民”。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仅成功获得了德国的难民签证,还解决了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顺利“润”往欧洲。这不禁让人感慨,即便身处困境,知识和能力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
在这光鲜的表象之下女性的困境却触目惊心。在严格的性别隔离下,她们被禁锢在家中,承担着比男性更繁重的劳动,却依然遭受着歧视。多妻制更是加剧了一些贫困家庭的负担,年幼的孩子被迫过早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去年巴基斯坦的遣返潮更是让龙涛的身份骤然转变。从一位备受尊敬的中国学者,他意外地卷入了难民与当局的冲突之中。昔日友好的面孔变得敌意满满,他甚至被指责为“叛徒”。更令他无奈的是,他被贴上了“中国人有钱”的标签,频繁遭遇索要钱财的窘境,甚至连放在门口的鞋子也成了窃贼的目标。信任的崩塌,远比物质的损失更加令人心寒。
比这更深的伤害是身份认同的迷失。一位从小在巴基斯坦长大的大学生,在返回阿富汗办理签证时被视为“巴基斯坦人”,而在巴基斯坦,他又被贴上“阿富汗人”的标签。这种“两头不靠岸”的漂泊感,让他彻底迷失了自我。
巴基斯坦接纳阿富汗难民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早期,是为了战略纵深和争取国际援助;当资金枯竭,又面临反恐压力,他们的态度早已悄然改变。如今留下的,大多是那些“有关系”的群体。而对于那些底层难民,回国意味着连最基本的生计都难以保障。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阿富汗难民,绝非单一的“可怜虫”群像。他们中,有精明的生意人,有才华横溢的学子,也有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苦,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无处安放”的身份认同。他们是夹缝中生存的群体,承受着战争的创伤,也折射出大国博弈的残酷。
这群被困在不属于任何国家”之地的人们,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和理解。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