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一个在国际舞台上始终试图扮演自身独特角色的国度,此刻正被抛入了一个地缘战略的旋涡之中。不久前,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结束了对这位“老朋友”为期三天的访问,原本寄望于借此机会进一步拉近与新德里之间的距离,不曾想,此行似乎更像是滑过一层油腻的表面,并未触及多少实质。印度方面那固有的、极其善于在不同阵营间巧妙游走的“骑墙术”,无疑让此次王外长的印度之旅,成果颇为惨淡。
对此,北京方面也不再遮掩,一句“对美国俯首帖耳的结局,只有走向万丈深渊”,仿佛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点燃了围绕印中、美印关系的深度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印度式“迷之操作”,才让这个庞大东方古国发出了如此严厉而耐人寻味的警告?又将为后续的世界格局,特别是亚太地缘政治的演进,刻下何种印记?回顾8月22日,来自观察者网的一则报道,犹如一阵疾风,在相对平稳的外交报道中掀起涟漪。
在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鸿先生在新德里出席的一次公开活动中,他旗帜鲜明地谴责了美国近来祭出的那道令无数人心惊肉跳的50%高关税壁垒,并毫不留情地将其定性为“赤裸裸的关税霸凌”。徐大使一番言辞激昂的陈词,直指“保持沉默只会助长欺凌者的歪风邪气”,并在声明的结尾处,用坚定的语气表明中国政府的立场“中方将与印度站在一起”,坚决守护那个关乎全球贸易秩序的“多边贸易体系”。
在专业外交的复杂舞台上,一位国家大使的公开表态,其分量不亚于一份官方的宣告。徐大使此次所言,无疑问是一次强有力的政治信号,明示了中国对印度在大宗商品贸易中所遭遇挑战的坚决声援。而此刻,适逢印中双边关系迈入一个颇具“转折周期”的关键节点。北京的支持,对于新德里而言,无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或将进一步强化其原有的决策路径,尤其是向着“融合更广泛发展中国家力量”的方向坚定迈进。
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朝着相同的轨迹反复碾过;“利益驱动”早已成为印度在外交互动中最不容忽视的标签,它的立场,从来都像一张伸缩自如的棋盘,变幻莫测。当前的局面,不妨被解读为,是美国政府一系列连番施压,才将印度莫迪政府“推”上了与中国靠近的这一条似乎别无选择的赛道。
在“对等关税”这一金融战场打响初期,莫迪政府显然还抱有几分“观望”与“博弈”的心态。他们热情接待了美国副总统彭斯及其家人的“全家总动员”式访问,与此同时,也煞有介事地对中国发起了一些“雷声大,雨点小”的试探性制裁。印度最为焦灼的印巴边境冲突爆发后,美国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更糟糕的是,在紧随其后中国出色调停了这场风波之后,特朗普政府居然“出面抢功”,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将其描绘成是美国“一手斡旋”的成果,并且还不顾及印度方面的情绪,频繁拿印度被击落战机的“旧账”来说事。
这一切连锁反应,在无形中给原本就有些敏感的美印关系,增加了不少“微妙”的佐料。因稀土资源储备不足,印度被迫再次找到中国洽谈合作。尽管印度态度的软化有所显现,但骨子里那种既依赖又有所警惕的“自保”姿态,加之一丝难以掩饰的傲慢,依旧未曾完全褪去。直至美国为了逼迫俄罗斯做出退让,针对俄罗斯石油加征100%的惩罚性关税,并且进一步放话,要对一切引进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对等”的“二级关税”时,印度方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卡脖子”的痛感,直至此时,莫迪政府的防御才真正“破防”。
必须清晰的认知到,当前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这场长期旷日持久的冲突,之所以促使印度一反常态地在这个问题上保持中立,核心原因恰在于它能够源源不断地从俄罗斯那里获得大量的石油资源,并且再通过转手出售,获取天文数字般的利润。此前,美国尽管对此不满,但鉴于印度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在漫长三年多的岁月里,两国之间可谓相安无事。但当特朗普政权易主,上任之后即要“一刀切”地切断印度的巨额利润来源,这对精于算计、热爱“经济效益”的莫迪而言,实属是“零容忍”的底线。
或许,特朗普的“精准打击”远未就此终止。在七月末,他突然宣布针对印度加征25%的进口关税,这一制裁措施生效的日子也接踵而至;稍早一些时候,又借着“大规模采购俄油以及军事装备”的名义,追加了25%的附加关税,而且预期下周将正式实施。这种连锁性的金融“惩罚”之下,印度原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与此同时,也由此形成了一个极其耐人寻味的微妙局面:美国将中国视为其全球影响力战略中的“最主要的威胁”,并且围绕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史无前见的“关税战”。
在长达四个多月时间里,美国对中国的加征关税上限最高也只是30%,而且相关措施一直处于冻结状态。在这般对比之下,印度此次所遭遇的50%的“天价”关税,对于其国家经济而言,堪称是具有“灭顶之灾”般的打击。显而易见,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印度再也无法安然居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被迫开始认真思考,是否应该在中美两大强国之间,真正做出一个明确的、战略性的抉择。
在特朗普开始实际介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地区冲突之后,莫迪政府事实上便已经悄然启动了对两国之间长期关系的深度战略评估。从那时起,印度也开始逐步推开了那扇重新与中国展开更为密切接触的大门。今年六月底,印度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其以往常常回避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这被视为印度向中国伸出的一个“善意”信号;到了七月中旬,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以五年来的身份进行了首次正式访华。
紧接着,在八月初,新德里政府更是高调地宣布,印度总理莫迪将访华,并出席即将于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一日期间盛大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近期,中印两国相关部门也在密集地磋商关于边境贸易重新启用的相关进程,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恰好在此时间节点,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访印之旅。种种迹象汇聚,使得“中印关系能否成功突破僵局,迈入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议题,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国际媒体关注的绝对焦点。
当大势所趋,一方主动示好,那么另一方适时地“添一把火”自是情理之中。据了解,就在王毅外长风尘仆仆地结束了他的印度之行,返回国内之后不久,作为中国在印最高外交代表的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鸿,便在新德里以非常鲜明的方式,公开点明了美国挑起此次贸易战背后的更深层用意。
他直接使用了“保持沉默只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这样一句强有力的话语,用一种几乎不加掩饰的方式,告诫着印度决策层:一味地向美国屈从、迁就,其最终结果只能是一条通往失败的“死胡同”。反之,如同中国一样,积极主动地携手走在反抗霸权主义的道路上,方是“杀出一条生路”的唯一选项。或许,在莫迪心中,依旧怀揣着一个“替代中国,引领亚洲新经济时代”的宏伟蓝图。但残酷的现实,却不容许他再有任何的“粉饰”。
无论是选择在规则体系下“妥协”,还是孤注一掷地“反抗”,抑或是只能无奈地“等死”,印度似乎都已失去了其他的选项。随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的举行进入最后倒计时,若印度能够带着一副与中国“团结一心、共同前进”姿态的面孔前往北京,那么可以预见,莫迪此行的收获绝对不会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站在了美国霸权主义对立面的印度,毋庸置疑会成为一个令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最为棘手、倍感头疼的强大对手。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