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2日,太平洋上空风急浪高,一架鱼雷机被高射炮击中后拖着浓烟盘旋。年轻的少尉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跳伞落海,这一幕后来常被他拿来调侃“命硬”。谁也未料到,三十一年后,救生筏里的这位飞行员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身着中山装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听到那句带着玩笑味道的“你是不是一直在监视我”。
战争年代的惊险,为布什奠定了闯劲。退伍后的求学、石油生意、竞选国会议员、担任驻联合国代表——每一步都踩在冷战脉动上。1971年10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他看着赞比亚代表舞动节拍,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被以压倒性票数恢复,心里五味杂陈。多年后布什回忆那天,用了“像驾驶舱被击中”形容,但随即补了一句:“那也是认识中国的开端。”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黯然下台。福特递出的一纸“驻巴黎或驻伦敦大使”任命,被布什婉拒;他给出的选择令人意外:去北京。对那时的华盛顿而言,北京仍带着厚重神秘。基辛格掌握着对华档案钥匙,外界常说“谁想谈中国,得先过亨利这一关”。福特与国家安全团队商量后同意了布什的请求,于10月17日提名他为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第二天清晨,布什在日记里写下:“五十岁时重新当学徒,没有比这更振奋的了。”
抵京后的第一场正式拜会安排在11月1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灯光偏暖,布什左侧站着玛莎·霍德里奇,右侧就是邓小平。镜头闪光之后,邓小平开门见山谈起南亚局势,语速不疾不徐;布什则有些拘谨,只简单回应“应当推进中美对话”。短短三十分钟里,他捕捉到两个细节:一是邓的目光常扫向资料夹,显然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二是对方在任何议题上都保持逻辑连贯,不给空隙。布什后来对助手评论:“这位副总理像职业拳击手,出招迅速又极少失误。”
驻京十三个月里,布什最出圈的举动不是条约草案,而是那辆“飞鸽”自行车。大多数外交官搭乘公车或吉普,他却拉着夫人芭芭拉沿着二环边蹬车。北京居民最初以为是“电影拍外景”,驻足围观。布什意识到语言鸿沟,便随身携带拍立得,相遇便送一张即影即有照片。照片背后他用半生不熟的拼音写上“朋友”。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在当时的京城颇为稀罕,也让他得了个“骑车大使”的绰号。
布什努力打开另一扇门:了解中国高层的思维。1974年底,他随基辛格入见毛泽东。那次会面在游泳池畔进行,毛主席打趣自己是“待陈列品”,现场气氛轻松却暗含锋芒。布什记得,老人握手时手劲奇大,仿佛要把信息捏进对方掌心。更令他意外的是,毛主席临别时叮嘱:“有空来找我聊聊。”对身为联络处主任的布什而言,这几乎是直接的邀请函。
然而好景不算长。1975年秋,美国国内政治风向再次变化,情报系统出现真空,总统福特决定让布什接手中情局。电报传到北京,使馆内部哗然。带路的中国翻译甚至半开玩笑地叹道:“原来您还是潜伏特工?”布什担心此举会被中国误解,更担心日后沟通增加障碍。事情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倒轻描淡写,甚至对随行人员说:“听说他升官了?”一句话把气氛化解大半。
12月6日,人民大会堂的福建厅灯光柔和。圆桌摆着江南笔筒形梅瓶,菜品以清淡为主。邓小平举杯致辞:“布什先生要回去接掌贵国情报机构,据说情报员总是关注各国领导动向。我想问一句——你是不是一直在监视我?”布什先是一愣,随即大笑:“绝无此事。”在场翻译原以为需要斟酌措辞,转头发现两位主角已相视而笑。邓小平又夹了筷子北京烤鸭放到布什碟中:“中国永远欢迎朋友。”
宴毕,布什写下一段备忘:“邓的玩笑像醒酒汤,让复杂身份瞬间简单化。倘若政治能常带几分幽默,许多结恐怕早松了。”第二天,他踏上返美航班,心里却计划着下一次来华时间。
中情局局长的任期不轻松。布什既要向国会解释预算,又要在内斗中平衡各派,还得维系与北京的“热线”。1976年11月福特败选,卡特入主白宫。不少观察者断言:布什仕途到头。然而,1980年大选里根选布什为竞选搭档,一举入主西翼。四年后副总统再战沙场,布什以四十州优势当选美国第四十一任总统。早年在胡同里蹬车的经历,成了他对华政策的独特参照系。
1989年2月25日,华灯初上的长安街红旗招展。老布什刚宣誓就职两个月便访华,打破美总统海外出访“先欧洲后亚洲”惯例。他在香山别墅对陪同官员说:“要是行程允许,很想再去什刹海骑一圈。”同行人员开玩笑:“那得让特勤头疼。”邓小平在福建厅再次迎客:“欢迎再来。”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握手时力度不减当年,只是多了几分惺惺。
临别,布什交给邓一张二十五年前在胡同口拍的黑白照片。背面写的是中文:“老朋友,再见。”邓小平点头:“中美关系还会有风浪,但船要继续往前。”这是两位老人的默契。
1993年布什卸任。此后十余年,他以民间元首身份数次踏入中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海浦东新区、成都希望学校,都留下“老布什”脚印。2006年应邀观摩北京奥运筹备时,他依旧念念不忘那辆“飞鸽”,组委会特意向天津厂家订制两辆同款,重新喷漆后放在贵宾接待处。老布什摸了摸车把手:“味道没变。”
人们常说外交需要冰冷算计,然而,1975年那桌送别宴上的一声玩笑,让世界看见另一种可能:幽默与信任或许比文件更坚固。布什在口述材料里提过一句轻飘飘的话:“历史有时由细节塑造。”外界听来像闲笔,对当事人却意味深长。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晚年回顾中美建交历程,在一次内部谈话中评价布什:“这人敢闯,讲义气,也懂得让步。”短短十四字,既是赞许,也是对早年那段特殊友谊的注脚。布什离世后,中国驻美使馆降半旗悼念,媒体用“老朋友”称呼他;当年福建厅里的年轻服务员看到报道,喃喃一句:“原来真算老朋友。”
时间拉回今天,1975年12月那场设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餐桌上的一句调侃、一只烤鸭、两杯白酒,像被尘封的胶片,静静保留着两国关系的一段关键转折。布什说过:“我想,历史会证明我们做的是对的。”验证与否留给后来者,宴席上的人情味,却早已跨越考验,留下温度。或许,这便是大国交往中最难得的财富。
骑车大使之后的故事
布什卸任总统后没有停歇。1995年,他受邀担任一家驻沪合资企业顾问。管理团队在人民广场附近为他预订公寓,本想彰显规格,可布什提出要住近郊,理由简单:“想闻闻泥土气。”陪同人员惊讶,却还是在嘉定区租下一栋带院子的小楼。布什抵沪第一天便提出骑车去朱家角。安全组拦不住,他干脆把车塞进商务车,到了镇外再骑。古镇青石板窄而湿滑,他兴致高昂。茶馆老板认出后激动得手抖,给他续了三泡龙井,“自行车大使”又多了段江南传闻。
1997年至2001年,布什三次参加博鳌筹备研讨会。当地司机回忆,老头抱着方向盘研究海南地图,嘴里嘟囔“要找条最近的海边路”。晚宴后,他常独自沿海岸散步,与渔民攀谈打趣。在采访中,布什谈及中国基层经济转型,用词颇接地气:“村口小卖部的进货单就能告诉你市场脉象。”这句土话在财经版面一度走红。
进入新世纪,布什公益脚步更频繁。2003年非典期间,他致信中国红十字会,捐款并附一句中文“共渡难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以名誉代表团长身份参观运动员村。美国代表团原先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坚持抽空去看中国体操队训练,“礼尚往来,小时候他们接纳过我,现在轮到我加油”。
2009年,两岸关系出现积极互动,布什被问及看法,他笑着说:“1971年那票到底投得痛不痛?也许真有点疼,但疼过才知道哪条筋重要。”随行记者感叹:八十多岁的老人,讲话依旧保留半分俚语半分哲理。
布什的最后一次中国行在2014年秋天。抵达杭州后,他执意去西溪湿地坐摇橹船。船夫年轻,不知道眼前老人身份,只觉得对方对水鸟极感兴趣。布什指着一只苍鹭说:“我第一次来中国时,这片地方还是农田。”船夫愣神,他又补一句英文:“Time tells.”舟行半小时,老人掏出一张折痕深刻的照片:1975年胡同口的那辆“飞鸽”。他轻轻抚平边角,似在与旧影对话。
当月20日,他离杭赴京,专程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复兴之路》展览。站在“开国大典”巨幅油画前,他停留超过十分钟。随行翻译提醒时间,布什摆摆手:“再看一会。”那幅画面之外,没有再多言语。当天晚宴上,他向主办方提出唯一要求:菜单里一定要有北京烤鸭。席间,他主动举杯:“那位请我吃烤鸭、和我开玩笑的朋友,如果还在,也会为我们今天的距离而满意。”
2018年11月30日,老布什在休斯敦家中辞世,终年94岁。噩耗传来,中国外交部发布唁电,用到“老朋友”三字。媒体回放1975年送别的黑白影像:邓小平端杯,一灯如豆,布什微笑回应。画面雪点斑驳,却仍能辨清当年一句俏皮话所折射的善意。半个多世纪走来,世界局势几度翻覆,那份善意却未被时间冲淡。
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