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不泯杨复明
——抗战中以身殉国的文化先贤
□ 卢开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这座承载着六朝风华与苦难记忆的城市,有过许多为民族独立与尊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事迹,有一位文化先贤不应被遗忘,他在抗战烽火中以生命殉国,书写了比金石更坚硬的民族气节,他叫杨复明。
一、杨复明的人生底色
杨复明,原名杨鹿鸣,1869年出生,祖籍湖南洪江,祖辈先居镇江,家族辗转迁徙,自清乾隆朝时扎根金陵,于是他自称江宁人,将南京的文脉与风骨融入血脉。
杨复明的童年,家境贫寒如霜。少时以训蒙为业,在油灯摇曳的案前,用微薄收入支撑生活。早年历经生活艰辛,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文化的热爱。科举之路的挫折并未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促使他寻求新出路。二十岁左右,他踏入新式学堂,如饥似渴汲取知识,一手“张迁碑”隶书古朴苍劲,“惟癖好隶书、绘兰兼绘石”,画兰绘石的爱好,更让他在传统文化里寻得一方精神净土,也成了他日后文化探索的标识。
1900年庚子国变,山河破碎的剧痛,催生出清政府“新政”的变革。改良司法、举办警政,近代警察制度的雏形初现。杨复明怀揣着对家国的担当,自费东渡日本,在异乡研
展开剩余85%习警务。速成归国后,入职南京警察厅。不久,就被授予南区警察署长之职。几年不到,又被调到东区任警察署长。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烽火,点燃了全国救亡图存的热忱。南京原统制徐绍桢响应起义失败,退守镇江后誓要反攻。杨复明作为孙中山先生思想的追随者,深知革命意义重大。他利用担任南京警察厅东区警察署长职务便利,暗中联络力量,在关键时刻打开辖区洪武门(即光华门)与朝阳门(即中山门),让徐绍桢的部队顺利入城。那敞开的城门,不仅是军事通道的打通,更是旧时代秩序的破碎与新时代曙光的涌入,杨复明为民国初年南京光复立下汗马功劳,展现了作为革命追随者的赤诚与果敢。
二、古物保存所里的文化坚守
杨复明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是对南京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角色。1914年,江苏民政厅厅长韩国钧,受北京古物保存所成立的触动,念及“南京历代帝都所在,金石遗物,可徵甚夥”,倡议在明故宫遗址建南京古物保存所。1915年,这座现代建筑(即南京博物院前身)在明故宫遗址(今南京午朝门公园)落成,杨复明被委任为首任主任(后为所长)。这一任命,于他而言,是机遇更是使命——守护南京的文化根脉,让千年文物在乱世中延续生机。
在古物保存所的十余年,杨复明开启了文化守护的漫漫长路。他殚精竭虑,搜集、整理、保护历代文物,在城市角落、民间巷陌搜寻文物,六朝的碑碣、汉唐的青铜、宋元的瓷器、明清的字画古籍……每件文物入所他都逐一考订渊源,亲笔题跋。眼睛高度近视的他,常常凑近文物,在昏暗光线下辨其纹理、考其来历,经年累月,用眼过度,竟至双目失明。幸得医治,“余四十九岁病目,经年始愈,书画章遂号‘复明’”。这“复明”之名,既是战胜生理黑暗的宣言,更是文化守护心火不熄、矢志不渝的象征。
他组织力量编辑《金陵访石录》《南京古物保存所古物说明书》,让馆藏文物有了系统记录;1925年,受韩国钧委派调查六朝石刻,扶正倾欹欲圮的萧憺碑并建亭保护,此举被载入《金陵胜迹志》《栖霞新志》。南京古物保存所在他的带领下,成了民国南京文化地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文化财富,也为江苏文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南京沦陷:与日伪维持会的抗争
1937年隆冬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日军铁蹄下的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六朝金粉地沦为人间炼狱。
日伪为巩固统治,扶持维持会——这一彻头彻尾的汉奸组织,表面“维持秩序”,实则为日军搜刮物资、奴役百姓,是侵略者的帮凶。南京沦陷后,江苏省国立图书馆也沦为日军肆意蹂躏的对象。1938年1月4日,馆员梁书简、童廷祥向伪南京自治委员会会长陶锡三汇报的惨状:“上月被军队入馆蹂躏,书籍器具一概毁坏,惟剩有书库储藏之书数十箱及特种书数十架,遗弃满地,若不早为收拾,恐将散佚殆尽”,甚至馆内还停有死尸三具,亟待掩埋。图书馆本是文明传承的殿堂,却被日军践踏成废墟,文化典籍与生命尊严,一同遭受无情碾压。日本对中国文化典籍的觊觎,早有预谋。1937年12月在上海成立的“中支(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成为其文化侵略的工具。占领南京后,日军有计划开展“文献扫荡”。
据江苏档案馆资料,日军曾到馆内迫令抬书,以“书为逆产,今东亚和平,文化大同汇集一处”的荒谬借口,强行劫运古籍。寺井义三郎等6名身着上海特务部臂章的日本人,直闯书库,令小工用卡车装运20余箱书籍至地质调所。
杨复明先生目睹日军对文化典籍的疯狂掠夺和对文明的肆意践踏,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试图挽救这些承载民族记忆的瑰宝。他紧急报告自治会,严正声明图书馆由南京市自治委员会接收、属内政部直辖,绝非日军可指为“逆产”的私物,强调“此处由我主任管理,必待报告交涉后再行定夺”,竭力阻拦日军野蛮行径。他深知,这些典籍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一旦散失,民族记忆将被斩断,所以哪怕面对日军威逼,也毫不退缩,用单薄身躯筑起守护文化的防线。
日伪维持会深谙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妄图借杨复明的声望,为“伪秩序”贴金。他们曾派人到杨复明家,假惺惺邀请其担任江苏图书馆馆长一职,想让杨复明“出山”,为伪政权站台。杨复明怒目而视,厉声呵斥:“尔等认贼作父,妄图玷污我名,痴心妄想!” 这一声怒喝,震碎了汉奸的幻想,却也让危险加速降临。维持会首领等恼羞成怒,即往其家搜索,并威胁如若不从,就满门抄斩。杨复明当时年近七旬,风烛残年,续弦的年轻妻子沉疴方愈,但儿孤年幼,长年全靠岳父等人照应料理家务。1938年1月13日早上,杨复明将几个儿女托付给与他年龄相仿的岳父。岳父受命后,带着外孙男女逃到乡下。
日伪的威逼不断升级,监视、骚扰成了家常便饭,杨复明的生活如风中残烛,却始终没有丝毫动摇。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个人名节,更是南京的文化尊严、民族的精神底线。
四、殉国:秦淮河边的壮烈挽歌
1938年1月14日,阴霾笼罩的南京城,杨复明感到最后的危险。为了表明心志,抗议侵略者暴行,他身着旧衣拖着病弱之躯,毅然走向大中桥。这座古桥,原名白下桥、长春桥,因明朝督师、大学士黄道周殉节于此,又名大忠桥。站在桥头,他望着秦淮河水,思绪万千:半生守护文化,如今国难当头,唯有以死明志,才能让气节永存。他以“苟以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绝,纵身一跃,将生命永远融入这方深爱的土地,以此作为对侵略者和汉奸最猛烈抨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悲歌。
杨复明的遗体数日后被打捞,草草安葬,但他的死,如巨石入水,在南京乃至全国激起波澜。民国南京通志馆馆长卢前(又名卢冀野)在报纸公开发文悼念:“我以为这是我们南京人无上的光荣。抗战以来,应大书特书的史事”,并撰写一首词:“问谁倦,大中桥上潾潾流水无恙。此中热血千年碧,暮暮朝朝波澜。君试望,悄悄得涓涓激起洪澜壮!灵旂来往,想毅魄忠魂,幽兰香蕙,屈宋岂多让!须记取,皓首长身广领,杨候当日模样,张生何足相伦匹,临难可夸我,当东井巷,紫门合作祠堂养。英风未爽,继不负六朝:龙蟠虎踞,过客永宗仰。”
民国南京著名教育学者厉鼎立(原省立南京中学,即现在宁海中学的教务长)在《悼名画家杨复明先生》祭文中,称赞杨复明是“抗战声中,富有民族气节者”,并撰长联一副:“七旬余寿考,不颠雏儿鼎时,西游甘心,他日著旧传中,空留石谱兰言,馨香不朽。 一意表澄清,睨视倭寇暴行,东流竞去,将来忠义传内,定将素行奇迹,记载昭随。”
与明代方孝孺忠君殉难不同,杨复明是为守护民族尊严、拒附日伪而死,他的气节,在抗战语境中,更具反抗侵略、守护文化根脉的时代意义。各界人士或撰文、或演讲,追思这位文化硬汉,让他的精神,在苦难的岁月里,成了鼓舞同胞抗争的旗帜。
五、文化功绩:著作等身的遗产
杨复明在文化领域的耕耘亦硕果累累。他被誉为“骚雅士”、“当代写兰第一名家”,还以博物学者、兰花专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的身份介入赏石及画石活动,鉴于以往石谱、画石谱存在问题,创作《石言》,从“史”“品”“咏”“绘”等多维度,总结、反思和探究中国赏石艺术流变的内涵、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古典赏石向现代赏石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民国赏石文化艺术的百科小全书。他的众多著作,即便历经战火,依然为后世留下了解传统艺术、南京地方文化的密码。在文物鉴赏、艺术研究领域,至今仍被学者援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
杨复明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一生,是文化坚守与民族气节交织的一生,以文人之身,行武将之勇,不仅守护了有形文化遗产,更传承了无形民族精神——那种宁折不弯、宁死不屈、以身许国的气节,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民族脊梁”。
(作者单位:南京市公安局)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炒股平台官方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